当我的微信朋友圈被“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进行反垄断调查”这条消息刷屏时,我正在《赛博朋克2077》里,与竹村商议如何刺杀荒坂公司的二代目荒坂赖宣、解救夜之城的居民于倒悬之中。强尼·银手强烈反对我做这件事情,他的口头禅是:“公司能有什么好东西!联合公司内部的人去反公司,亏你想的出来。”
《赛博朋克2077》是一部伟大的魔幻现实主义游戏,好就好在:那么魔幻,又那么现实。有人严肃地告诉我,这部作品的主旨是“反映打工人如何拿起武器反对巨头”。恰好本怪盗团选择的角色是公司社畜,一开场就因为公司内讧而被开除了,失去了存款、公寓、保险和一切社会身份,沦为街头雇佣兵。然后我就开始练习手枪、冲锋枪、突击步枪、狙击步枪、霰弹枪、小刀、武士刀、螳螂刀,在暗无天日、密如蛛网的小巷之中从事各种见不得人的事情,最后我也不知道公司跟我谁更邪恶了。
至于《赛博朋克2077》有没有反映“打工人与巨头的矛盾”,我觉得……心中有佛,看什么都是佛。因为大家对于“资本”和“互联网巨头”的怨气很重,社会舆论对它们高度不利,所以看到什么文艺作品都会联想到“打工人VS资本/巨头”。我在玩游戏的时候就图着爽,没研究什么高深的社会学原理,对此没有发言权。来源:互联网怪盗团
昨天晚上有很多人问我:互联网反垄断的事情有多严重?谁会是下一个?现在能抄底吗?有没有受益者?说一千道一万,市场反应有没有过度?
我的态度一直很明确,以前已经写过两次了(详见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)。总结起来就是:
互联网反垄断的事情很严重,主管部门很认真,绝不是雷声大雨点小。对于反垄断的影响,怎么高估都不过分,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做做样子。
至少从2019年开始,主管部门已经在严肃讨论“平台经济反垄断”问题了,当时的聚焦在于电商及O2O交平台;现在则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,尽管我们尚不清楚“平台经济”概念是否涵盖了一切互联网平台。
至少从2018年开始,国家对互联网行业的定位就有变化,从“扶持互联网行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”,变成了“希望互联网搭台、实体经济唱戏”,要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成长空间——这是既定方针。
过去三年,民间舆论对互联网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向。去刷一下B站、知乎、微博,你就能发现:“互联网资本/巨头”成为了普遍的怨念对象,限制乃至分拆互联网巨头具备深刻的群众基础。
强尼·银手说得好,你不能依靠公司反对公司
因为“平台经济反垄断”“互联网搭台、中小企业唱戏”是既定方针,所以这次互联网反垄断浪潮肯定不会是一阵风。很多人还天真地认为,这次会不会只调查一家公司或者一个细分行业的公司;这显然是不可能的。只要反垄断的车轮开始转动,就不可能轻易停下——它会涉及多个部门、多个行业、几乎全部的大型公司。
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略长于二十年的历史当中,发生了三次非常重要的转折:
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,乘着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的东风,第一批互联网公司在美元VC的扶持之下成长起来,PC互联网的初步普及也带来了最早的用户。
第二次是2010年前后,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国;那些“All-in 移动”的公司,包括阿里、腾讯、字节跳动,均赢得了最丰厚的一块蛋糕。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黏性远高于当年的PC,移动时代的互联网巨头也远远大于十年前的自己。
第三次就是2020年前后,正在发生的事情——互联网行业一度享受的“政策红利”消失了,主管部门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;从此开始,一切“平台型公司”都会面临更严厉的监管,并购扩张也将受到严厉限制。
正在发生的这次转折,带着鲜明的“全球共时性”——在中国还在讨论《平台经济反垄断条例》时,欧洲监管部门早就对互联网巨头施加了许多限制,而美国监管部门的屠刀随时可能砍向自己最优秀的那些互联网公司。事实上,如果这次民主党推出的候选人不是拜登而是桑德斯,分拆苹果、谷歌、亚马逊、脸书的行动可能早就提上议事日程了。美国资本市场早就知道,无论上台的是谁,硅谷的科技巨头皆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,无非是以什么方式挨一刀而已。
在全球疫情之中,只有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一路高升,因为它们普遍享受了疫情导致的“宅家福利”,线下竞争对手普遍收缩甚至破产了。这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怨气:互联网行业被视为吸血鬼,吸干了实体经济的活力,要向全世界收税了(尽管这不是事实)。对于监管者来说,互联网行业这样无限制扩张下去,似乎不能给经济提供什么新活力,反而在毁灭中小企业,也就是毁灭就业。我上面说的不是中国或美国一个国家的情况,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情况。
互联网巨头,哪怕是其中最有权势的那些,离《赛博朋克2077》当中的荒坂公司还差得远(荒坂三郎可是能在月球建立殖民地的男人);但是公众已经把它们视为“未来的荒坂公司”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国监管者都有充分的动力去警告、限制甚至分拆互联网巨头——如果不这样做,反而很奇怪。
在我的朋友圈里,还有一些朋友(包括投资界的,也包括互联网界的)抱有乐观思想,认为这次反垄断会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,不会真正影响互联网公司的业务。他们的理由是:互联网行业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,贸然对其实施“外科手术”会导致许多副作用,也不能起到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。对于这种过度乐观的幻觉,本怪盗团完全无法苟同。
对于庞大的中国经济体来说,没有任何一个行业、一家公司大到了“对经济特别重要,所以不能碰”的地步(或许只有农业除外)。 哪怕是几千亿、几万亿市值的公司被限制或分拆了,也只会造成一个小范围的局部影响。对于其他经济体来说也是如此:苹果、谷歌、亚马逊、脸书对于美国经济也非常重要,但是美国立法者讨论分拆科技巨头的时候照样毫不留情,从中看不到任何“大而不能倒”的痕迹。
而且,主管部门的态 度很明确:允许互联网平台的存在,没有拆分或摧毁“平台”本身的意图,而是要求“平台”让利于商户、供应链,从而给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。如果“平台”愿意接受较低的利润率、较少的行业控制力,那就可以照常存在下去。问题在于,“平台”需要牺牲多少利润、多少控制力呢?谁也不知道。
还有一种较小的可能性,那就是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像水电煤一样,被改造为“公用事业平台”,在国家牌照之下享受一个较低的(但是稳定的)利润率,划定彼此的边界,从而失去一切扩张的可能性。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情,对资本市场简直是晴天霹雳,对从业人员恐怕也是晴天霹雳——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,但不能完全排除。
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,现在聚焦于做大利润和大市值,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。 2019-2020年,互联网行业已经 吃到了太多历史性红利, 利润和市值扩张已经 太大了(甚至透支了)。在当前的社会氛围和监管氛围下,聪明的互联网巨头应该主动放缓自身的利润增长,做出一个让利于社会、让利于中小企业的姿态。至于资本市场的估值,损失一点就损失一点吧,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。
2077是赛博朋克,2020就不是吗?
最后再强调一次: 在本次反垄断浪潮当中,没有任何大型平台能够独善其身。 某些平台可能首当其冲,某些平台可能受到波及晚一些、小一些,但是不受任何影响的平台恐怕不存在。如果一定要去找“受益者”,恐怕要去产品型/内容型/品牌型公司里面找。在长期,由于平台经济的超额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不复存在,我们可能真正迎来“产品为王/内容为王”的时代。
结果应该会很滑稽:过去二十年,在中国所有的投资人都想投“平台型公司”,都认为“平台方”比“产品方/内容方”更优越,都认为其他人是给“平台方”打工的。现在在反垄断的巨大压力之下,投资人早晚会走向反方向,对“平台型公司”避之不及。当然,最有可能的事情是,从此再也不会有新的“平台型公司”诞生和上市了。
站在投资人的角度,我会对2021年的互联网行业非常悲观。本来估值就存在大量水分了,又面临着监管压力,无论是国内上市、海外上市还是一级市场的公司,大概都不会有良好表现。上文提到过,我认为大型互联网公司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当前环境下少做利润、让利于中小企业,这会进一步影响它们的估值。
不过,鉴于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时代转折点,一个多年没有出现过的全球性十字路口,几家互联网公司的股价表现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吧?你觉得呢?